秋山隼《毒王》觀後感

原文標題:這個故事最大的遺憾在於它尚未完成

對玄幻小說沒有什麼研究,對於作者欲諷刺的那類小說,我也幾乎沒有看。
只說幾點簡單的心得吧:

對作者的實驗勇氣我是讚許的,但,在主角不斷「打破小說框架」 ﹑「開外掛」﹑「濫用主角威能」的同時,這部小說的可讀性也會受限(讀者的耐心是有限的,高度重複的劇情無法支持這部小說走到最後,至少無法說服讀者看到最後)。要以反諷的方式﹑又必須打破形式上本存的限制,是很不容易的命題。


  這部小說是一部「反小說」。它的存在,本身即是一種諷刺。這個目的,顯然已經達到了——可是,如果作者的野心僅止於此,那麼這部小說似乎也沒必要再寫下去。

  這部小說還沒寫完,反諷形式才完成了一半,而且只反諷到最表象的部分,還沒深入問題的內裡。目前,站在讀者的角度,我只希望作者繼續寫下去,把它寫完,也許寫完的那一天, 一切都會有解答——或者沒有。以目前的故事情節來看,如果要沿用這種敘述手法寫到最後,那麼最後一定得有什麼更強大的理由,解釋作者「為什麼」這麼寫。

  如果少了最後這個「縫合」的步驟,一切鋪陳都是前功盡棄。

  看了幾篇長篇大論的書評,如果這部小說是個開放的文本,那麼,這些由作品本身出發的討論﹑質疑﹑批判……亦可以是這部小說的一部分——這是我個人的感覺。如果作者的用意正是這樣,這部小說可以是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劇場 。

  網路評文的便利快捷,這方面的資源作者其實可以好好利用的。如果能夠做到大破大立,這篇故事也不算白寫。這方面我是樂觀其成的。

  重要的是,作者必須繼續寫下去。這個故事尚未完成,所以目前的一切都有翻案的可能。但如果作者自己放棄了它,放棄了書寫,就連作品的最後解釋權也失去了。



  又,翻以前的評論,才知道原來毒王這部作品還有一段「前言」。
  不知道作者刪掉這段前言的動機,但是多少有點錯愕。細想之下其實可以理解,一部作品的前言常常影響了讀者的切入點——對同一部小說,不同的切入點往往導致迥異的觀感——前言畢竟給了讀者一個基本的理解面向。但是現在既然已經刪了前言,那麼,我也只能單就作品本身去解讀,不再有作者的「提示」可以參考。這也未必不好。




  我自己也寫過一篇「關於小說的小說」。(*註)

  這篇小說在評審過程中也引起兩極化的討論(這些評論過程後來有完整紀錄下來,收錄在該次文學獎的作品集中。只是那本集子我借給朋友看了,目前她還沒還我,以下,我就憑印象寫出一部分)

  許榮哲老師認為:作者要表現他的聰明,但是我們都討厭聰明的人,所以這篇文一定不會得到評審老師的青睞;張瑞芬老師則認為,這篇小說是個實驗,就像第一次走鋼索,可以允許失敗的;甘耀明老師沒有發表任何評論。

  許榮哲老師後來定評:這篇小說的文字駕馭技巧是本次參賽作品之最,其實頗有首獎的架勢,但是作者採用這種特殊寫法是為了什麼?如果無法說服評審,它就會落到下一個層次去。

  後來我到許榮哲老師的部落格上和他討論了一下這篇小說,也說明了我如此寫的目的是表現一種困惑以及不完美的狀態(也是寫作必經的過程)。
但是許老師覺得單就這樣力量太薄弱,必須有點讓人深思的元素。

  現在回頭檢討這篇小說,也覺得它在細節上的瑕疵確實讓表達力弱了,即使有好的立意,也並未在文中表現出來(或者表現太弱)。書寫常常是論跡不論心的,動機正義,未必等於結果正義。
  
  讀者更希望看到的是「作品」如何被呈現。立意的高度,也只有在表達的高度與深度夠了的前提下,才能被彰顯﹑開發出來。




附上一篇我看到覺得實用的書評:這是一篇很有趣的作品,兼具指導功能




*註:請見本部落格〈想那流光的止境——〉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