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報導揭露了1994年盧安達種族屠殺事件的內幕,從事件發軔到衝突激化,最後演變成慘絕人寰的全面屠殺,時間長達一個多月,胡圖族政府計畫性的、以全面殲滅圖西族為目的的殺戮行動固然令人髮指,千山廣播電台蓄意煽動民族仇恨的作為也令人驚慄,這篇報導處理的手法卻十分冷靜,避開了情緒與嚴詞譴責,將重心放在國際社會對盧安達的態度上,隨著清晰的時間線,因因果果條析縷陳,使讀者不得不重新思考,自己是否也是那個自外於殺戮現場的「他者」?
當一個非洲小國面臨了嚴重的人道危機,聯合國安理會在關鍵時刻卻顯得冷漠與怯懦,各國代表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,避免不必要的麻煩,選擇袖手旁觀,誰也不願主動介入這起危險的紛爭,誰也不願分出一點軍力與資源保護當地人民的人身安全。
屠殺進行期間,聯合國只進行不公開會議,對外封鎖信息,也拒絕與外界溝通。
一項自詡為國際警察的美國,在這次事件過程中卻幾乎無聲;英國也含糊其辭,不願承認這是一場人性浩劫。諷刺的是英國還是國際種族屠殺公約的簽署國之一。
在安理會中握有生殺大權的常任理事國都是先進國家,有最精良的軍事設備和部署,干預行動會全面失敗,顯然不是因為兵力與物資的的欠缺,而是各國始終抱持著無關緊要、事不關己的態度,不肯正視種族屠殺的事實,也不想擔負任何道義上的責任,無數平民的傷亡被擺在個別國家與個別單位的利益之後,否決了各國介入其中並且提供救援的可能。
基層組織提供的救助畢竟有限,如何阻止戰火延燒,救援方向的謀劃與統領,都是安理會的權責,若能及時介入,這場悲劇並不至於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,甚至有和平談判的可能。但是當有話語權的人都選擇了沉默,當我們瞥了一眼卻冷然轉身,當他們的吶喊與呻吟被當權者選擇性過濾,這些聲音就只會愈來愈微弱,愈來愈邊緣,最後完全聽不見了,被隔在冰冷的玻璃門之外。
盧安達事件給我們最沉痛的警告是,沉默的多數亦是暴力,無所作為未必清高。一場悲劇的釀成有很多內部原因,盧安達長年的種族矛盾,來自早期殖民帝國間的政治角力,儘管今天的我們未必有力量去承擔歷史的共業,卻必須理解,每一件事情都是有關聯的,沒有人能理所當然地置身事外。
當一個非洲小國面臨了嚴重的人道危機,聯合國安理會在關鍵時刻卻顯得冷漠與怯懦,各國代表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,避免不必要的麻煩,選擇袖手旁觀,誰也不願主動介入這起危險的紛爭,誰也不願分出一點軍力與資源保護當地人民的人身安全。
屠殺進行期間,聯合國只進行不公開會議,對外封鎖信息,也拒絕與外界溝通。
一項自詡為國際警察的美國,在這次事件過程中卻幾乎無聲;英國也含糊其辭,不願承認這是一場人性浩劫。諷刺的是英國還是國際種族屠殺公約的簽署國之一。
在安理會中握有生殺大權的常任理事國都是先進國家,有最精良的軍事設備和部署,干預行動會全面失敗,顯然不是因為兵力與物資的的欠缺,而是各國始終抱持著無關緊要、事不關己的態度,不肯正視種族屠殺的事實,也不想擔負任何道義上的責任,無數平民的傷亡被擺在個別國家與個別單位的利益之後,否決了各國介入其中並且提供救援的可能。
基層組織提供的救助畢竟有限,如何阻止戰火延燒,救援方向的謀劃與統領,都是安理會的權責,若能及時介入,這場悲劇並不至於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,甚至有和平談判的可能。但是當有話語權的人都選擇了沉默,當我們瞥了一眼卻冷然轉身,當他們的吶喊與呻吟被當權者選擇性過濾,這些聲音就只會愈來愈微弱,愈來愈邊緣,最後完全聽不見了,被隔在冰冷的玻璃門之外。
盧安達事件給我們最沉痛的警告是,沉默的多數亦是暴力,無所作為未必清高。一場悲劇的釀成有很多內部原因,盧安達長年的種族矛盾,來自早期殖民帝國間的政治角力,儘管今天的我們未必有力量去承擔歷史的共業,卻必須理解,每一件事情都是有關聯的,沒有人能理所當然地置身事外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