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寫於 2010-07-10。
細索這首詩後我想起了這句話:
「生命中總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。」
*
我的靈魂總穿過一些無關的時間性
像我午後穿越的街巷那般毫無關聯
第一行的「時間性」,和第二行「午後穿越的街巷」,我想街巷最直接的象徵著一個空間,而且是迂迴曲折的一個空間──正如生活本身那麼細瑣、迂迴和蕪雜。
有了時、有了空,之後呢?
有了人?
有些集合。我們總看作空集合
有些軀殼。我們看著總像空殼
這邊又特別強調了一個「空」字。
空集合是沒有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。
空殼是一具一無所有的軀殼。
這個空,我認為可視為事物的「表象」。
你說:總有些小說,無法確切地被說
此詩以「小說」一詞貫串每一小節。
小說,既可指今之定義的,虛構故事的「小說」;亦可解為昔之「稗官野史」、「道聽途說」的、記下細瑣事件的「小說」;整首詩讀來,兩種說法都說得通。此段如作後者解,詩意似比前者更明朗些。
而「小說」為何無法確切地被說?因為生活本身太過蕪雜、很多事件看似沒有因果邏輯,無法輕易釐清始末,當然也就無以名狀。
(虛構故事的小說中,我們可以重複讀許多次,可以試圖尋找文本中的線索伏筆;可是真實人生裡我們無法如此,不論是誰都無法悉得事件的全貌,我們只有不斷走下去、經歷下去,即使如此那太多矛盾依然不可解。)
*
那些機會總擁有大量我們的思念
此句與下一節第一句「我們所有的苦痛不斷地被日子咀嚼」可視為對應的一組句子。
我們思念那許多(已經逝去的)機會,思念,因為再也不可得。
總有些空集合關聯著關聯
偶爾凝視著孕養黑暗的空殼
無盡的生滅上演,無盡的死生重演
總有些小說,你說:我們不得不說
「世事發展確有因果邏輯可言,很多時候看似無關的事物其實是相關的──好比蝴蝶振翅的氣流引起颶風,好比髮菜跟沙塵暴的關係──只是那個運作系統太過龐大與複雜,我們無法預知與掌握。」
記得李偉文醫師曾來我們學校演講,那場講座雖然主要在談生態與環保問題,但令我很是震撼、幾乎有掉淚的衝動的卻是這段話,大千浩渺、而一己存在何等渺小。
「不得不說」透出一種無奈,但無奈中又有理解甚至同情:不是每一件事我們都能控制。即使是像「小說」所錄的,那麼細小的事情。
而這卻又是生命的常態:很多事物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,生滅和流轉。
「我們所有的苦痛不斷地被日子咀嚼」
可視為「我們在(不斷流逝的)日子裡咀嚼我們(過去)的苦痛」。
而我至今仍會忘記一些虛妄的曾經
與你的
與我的
與所有
被出賣或者出賣的靈魂一起忘記
虛妄一詞呼應了「小說」。曾經概括了前面所提到的「機會」與「苦痛」、也概括了我們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。
你常常在尋找一種可以穿越的辭彙
如果延續前三小節的規則,每節的第一句都可以加入一個跟時間有關的詞,這句也可視為:「你常常在尋找一種可以穿越(時空)的辭彙」。
詞彙。用以描述用以解釋。
我們試圖尋找事物的通則,尋找一個可以普遍解釋一切現象的方式。不管時空如何遞嬗。
然而,這卻是不可能的。
像日子啃蝕我們那般輕鬆地過去
如上,可視為「像日子啃蝕我們那般輕鬆地(穿越)過去」。
你總說,我們就像小說
所擁有的一切都只是虛妄的浮誇
然而這些你與我的細節
卻從未有人細細思索
這裡的小說又可做虛構故事的小說解。
小說與其說是在寫情節,不如說是在寫「人」,寫人們經歷了許多事件與情緒之後,如何超越與成長……
詩題中的「毫無關聯的細節」正像那許多未曾被留意的人生片段啊。
生命本身有不確定性(無法確切地被說)也有不可控制性(不得不說)甚或無常性(所擁有的一切都只是虛妄的浮誇);然而我們對生活本身仍然過度地粗心(從未有人細細思索)因為粗心,失落很多可以細品生命的機會。……
【註】
集合與空集合的定義
(雖然高中數學有學過這個,詳讀過後,還是覺得有點玄。)
【後記】(?)
愈來愈覺得科學的純粹執著,本質上很接近詩。
這首詩讓我想起物理課教過的量子論。
量子論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之一(另一基石是相對論),當時,老師整理出這樣一個表格,比較古典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的差異:
古典物理 近代物理
絕對性 相對性
能量連續 能量不連續(量子化)
形而上學 實驗物理
巨觀 微觀
精確性 測不準性(機率論)
「量子」是一個「不連續」的概念,就連能量也是不連續的。任何物質能量皆有一個最小單位,小到了這個單位就無法再切割。
古典物理以為能量是連續的,其實不然,能量是不連續的,只是單位極小,故不易測得。
對量子論的闡發還有個著名的「測不準原理」:在量子化的狀況下,無法同時準確測出一個物體(一個點)的位置和動量。例如,假設要觀測一個質點的位置,現階段的方式是必須發射一個光子測得反射路徑和所花的時間長短;但同時該質點已因為這個光子的碰撞而有了位移,故測量結果不可能精準。
(和老弟討論過這點,他舉了個更淺顯的例子:假設你想要觀察一隻狗的行為模式,離太遠看不清楚,但是靠牠太近又會干擾到牠,影響觀察結果;一日觀測技術上的瓶頸無法突破,便一日無法觀測到這隻狗最真實的狀況。)
科學講求精確,然而一切切割到最小之後,許多性質已然和巨觀尺度時截然不同,一切的標準都要重新定義重起爐灶;理論上,我們通常會假設,只要實驗結果跟假設大致吻合,可忽略一些微小的誤差;但在量子世界中,基質已如此地小,任何細小誤差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。我想,測不準原理算是物理學對當前實驗技術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妥協吧。我們仍需要更謙虛,承認我們對世界依然不甚了解
細索這首詩後我想起了這句話:
「生命中總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。」
*
我的靈魂總穿過一些無關的時間性
像我午後穿越的街巷那般毫無關聯
第一行的「時間性」,和第二行「午後穿越的街巷」,我想街巷最直接的象徵著一個空間,而且是迂迴曲折的一個空間──正如生活本身那麼細瑣、迂迴和蕪雜。
有了時、有了空,之後呢?
有了人?
有些集合。我們總看作空集合
有些軀殼。我們看著總像空殼
這邊又特別強調了一個「空」字。
空集合是沒有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。
空殼是一具一無所有的軀殼。
這個空,我認為可視為事物的「表象」。
你說:總有些小說,無法確切地被說
此詩以「小說」一詞貫串每一小節。
小說,既可指今之定義的,虛構故事的「小說」;亦可解為昔之「稗官野史」、「道聽途說」的、記下細瑣事件的「小說」;整首詩讀來,兩種說法都說得通。此段如作後者解,詩意似比前者更明朗些。
而「小說」為何無法確切地被說?因為生活本身太過蕪雜、很多事件看似沒有因果邏輯,無法輕易釐清始末,當然也就無以名狀。
(虛構故事的小說中,我們可以重複讀許多次,可以試圖尋找文本中的線索伏筆;可是真實人生裡我們無法如此,不論是誰都無法悉得事件的全貌,我們只有不斷走下去、經歷下去,即使如此那太多矛盾依然不可解。)
*
那些機會總擁有大量我們的思念
此句與下一節第一句「我們所有的苦痛不斷地被日子咀嚼」可視為對應的一組句子。
我們思念那許多(已經逝去的)機會,思念,因為再也不可得。
總有些空集合關聯著關聯
偶爾凝視著孕養黑暗的空殼
無盡的生滅上演,無盡的死生重演
總有些小說,你說:我們不得不說
「世事發展確有因果邏輯可言,很多時候看似無關的事物其實是相關的──好比蝴蝶振翅的氣流引起颶風,好比髮菜跟沙塵暴的關係──只是那個運作系統太過龐大與複雜,我們無法預知與掌握。」
記得李偉文醫師曾來我們學校演講,那場講座雖然主要在談生態與環保問題,但令我很是震撼、幾乎有掉淚的衝動的卻是這段話,大千浩渺、而一己存在何等渺小。
「不得不說」透出一種無奈,但無奈中又有理解甚至同情:不是每一件事我們都能控制。即使是像「小說」所錄的,那麼細小的事情。
而這卻又是生命的常態:很多事物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,生滅和流轉。
「我們所有的苦痛不斷地被日子咀嚼」
可視為「我們在(不斷流逝的)日子裡咀嚼我們(過去)的苦痛」。
而我至今仍會忘記一些虛妄的曾經
與你的
與我的
與所有
被出賣或者出賣的靈魂一起忘記
虛妄一詞呼應了「小說」。曾經概括了前面所提到的「機會」與「苦痛」、也概括了我們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。
你常常在尋找一種可以穿越的辭彙
如果延續前三小節的規則,每節的第一句都可以加入一個跟時間有關的詞,這句也可視為:「你常常在尋找一種可以穿越(時空)的辭彙」。
詞彙。用以描述用以解釋。
我們試圖尋找事物的通則,尋找一個可以普遍解釋一切現象的方式。不管時空如何遞嬗。
然而,這卻是不可能的。
像日子啃蝕我們那般輕鬆地過去
如上,可視為「像日子啃蝕我們那般輕鬆地(穿越)過去」。
你總說,我們就像小說
所擁有的一切都只是虛妄的浮誇
然而這些你與我的細節
卻從未有人細細思索
這裡的小說又可做虛構故事的小說解。
小說與其說是在寫情節,不如說是在寫「人」,寫人們經歷了許多事件與情緒之後,如何超越與成長……
詩題中的「毫無關聯的細節」正像那許多未曾被留意的人生片段啊。
生命本身有不確定性(無法確切地被說)也有不可控制性(不得不說)甚或無常性(所擁有的一切都只是虛妄的浮誇);然而我們對生活本身仍然過度地粗心(從未有人細細思索)因為粗心,失落很多可以細品生命的機會。……
【註】
集合與空集合的定義
(雖然高中數學有學過這個,詳讀過後,還是覺得有點玄。)
【後記】(?)
愈來愈覺得科學的純粹執著,本質上很接近詩。
這首詩讓我想起物理課教過的量子論。
量子論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之一(另一基石是相對論),當時,老師整理出這樣一個表格,比較古典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的差異:
古典物理 近代物理
絕對性 相對性
能量連續 能量不連續(量子化)
形而上學 實驗物理
巨觀 微觀
精確性 測不準性(機率論)
「量子」是一個「不連續」的概念,就連能量也是不連續的。任何物質能量皆有一個最小單位,小到了這個單位就無法再切割。
古典物理以為能量是連續的,其實不然,能量是不連續的,只是單位極小,故不易測得。
對量子論的闡發還有個著名的「測不準原理」:在量子化的狀況下,無法同時準確測出一個物體(一個點)的位置和動量。例如,假設要觀測一個質點的位置,現階段的方式是必須發射一個光子測得反射路徑和所花的時間長短;但同時該質點已因為這個光子的碰撞而有了位移,故測量結果不可能精準。
(和老弟討論過這點,他舉了個更淺顯的例子:假設你想要觀察一隻狗的行為模式,離太遠看不清楚,但是靠牠太近又會干擾到牠,影響觀察結果;一日觀測技術上的瓶頸無法突破,便一日無法觀測到這隻狗最真實的狀況。)
科學講求精確,然而一切切割到最小之後,許多性質已然和巨觀尺度時截然不同,一切的標準都要重新定義重起爐灶;理論上,我們通常會假設,只要實驗結果跟假設大致吻合,可忽略一些微小的誤差;但在量子世界中,基質已如此地小,任何細小誤差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。我想,測不準原理算是物理學對當前實驗技術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妥協吧。我們仍需要更謙虛,承認我們對世界依然不甚了解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