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的「看見」──〈痲瘋病院的世界〉讀後感

  我很喜歡張愛玲的一句話「因為看過,所以懂得;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」。對萬事萬物的理解總要從基本開始,廉價的同情非但阻礙我們看見真相,也阻礙了我們親近真理,甚至它會是另一種無形的歧視,對弱勢者造成二度傷害。
  
  在我看來,這篇報導最成功之處正是,它使我們「看見」。看見痲瘋病人平淡而游離世外的生活,看見他們很努力在為生活拚搏著,看見他們互相扶持漸漸的產生家人的感情,看見他們始終是灰色的生命背景,看見時光隱隱流逝、生命能量在如同死水的靜穆之中一點一點耗損,不易覺察,但覺察到立刻就會被不斷湧來的悲傷潮水淹沒。
讓讀者「看見」之後,作者試圖質問社會大眾──對於療養院中的麻瘋病人,我們為什麼一眼就認定他們「沒有工作能力」、「不能順利融入社會」呢?為什麼我們連一個機會都不肯給,就在痲瘋病人身上貼了標籤呢?

  樂善好施、廣結善緣是東方人引以自豪的美德,但是當人們發現助人的行為與自己的利益可能會有衝突的時候,就畏怯地收回了手──那怕他們是病人,不是罪人。
  
  就算是罪人,他們犯了什麼罪,也不是我們凡人能夠裁決的。

  真正的邊緣,原來不是被世界背叛,而是與世界全無一點關係,因為不被了解,所以也沒有機會被諒解。
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理解與尊嚴。

  本文沒有濃烈悲情渲染,卻讓人感到無形沉重,細膩得讓人戰慄。

  敘事詳實、枝葉繁密的報導,比起夾敘夾議,它能讓讀者專注於事情本身,關注這些作者著力去描寫的人物、事件,從相對客觀的角度看見事的本質,但它的缺點是批判性較弱,難以引起讀者與有關單位的自省。

留言